资讯详情
观大势——黄江明在全局领导干部会议上讲话摘要 全局领导干部会议系列报道之一
- 分类:新闻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1-22 21:04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全局领导干部会议系列报道之一: 观大势——黄江明在全局领导干部会议上讲话摘要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观大势,与我们而言就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来而不可失的“时”;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成为蹈而不可失 的“机”。新常态之“时”、机遇期之“机”,构成了我们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及抓好“两稳、两放、两抓”发展思路的两大现实基点。 第一,认清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关口”。 当下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关口。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只有3400多亿人民币,人均GDP只有155美元。在这样的生产力起点上开始改革开放,到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63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达到7594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人均GDP在4056至12476美元的,属于“中等收入”的国家。二战以后,有100多个国家先后进入了这个阶段,但只有15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迈入了高收入国家,大部分国家都跌入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陷阱内呈现的是经济长期徘徊、社会分化动荡、政府失能失效、民众怨声载道。从历史的演进看,我国也站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边缘。所以中央的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穿越这个“历史关口”,继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站在这个历史节点来看我们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将会更重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我们只聚焦翻番的话题:一是总量翻番。2010年,中国GDP总量不到41万亿人民币,翻一番就是80多万亿人民币。按照2010年的汇率换算成美元,也就是17.6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的GDP总量是17.4万亿多美元,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经济在2020年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中国经济的总量,将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二是收入翻番。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是34000多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翻一番,就是68000多元人民币,折算成美元就是12600多美元。也就是说,正好用十年时间,到2020年,我们将实现从“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历史跨越。 当下是大国博弈的历史关口。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此命题称为“修昔底德陷阱”。中国经济总量已世界排名第二。专家估算,再过20多年,也就是到2040年 前后,我们的经济总量将会成为世界第一。这意味着经过二百年的轮回中国又回到世界舞台的老大地位,这对于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拾具有深远而重大的 意义。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历史关口”。前苏联的兴衰就是一面镜子。反观自照,稍有不慎,中国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生根 本性改变。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美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当下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关口。2012年的12月7日,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之后的第一站就到了深圳。在广东他向全世界宣告:“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重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 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2016年的第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今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 面对“社会发展”、“大国博弈”、“改革开放”三大历史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高屋建瓴,进一步明确回答了“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的 两大命题,系统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省委也在“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的基础上,适时 出提出了“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 平”的“四三布局”发展新路子。我想,我们都试着问一下自已,与新常态而言,过去的旧常态是什么?新旧之间差距何在?厘清了这个脉络,新常态要干什么我们 可能就不会太盲目。 总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我理解这“历史关口”即为当下我们要认清的“时间节点”。 第二,把握我们未来所面临的“机遇窗口”。 准确把握宏观战略机遇期。“我 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 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这是党中央把握时代脉搏、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从以上判断我们可以得 出,与之前的战略机遇期相比,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具有内在承继关系和逻辑上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在内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不是过去战略 机遇期的简单延续。目前,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国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这种内外联动的“历史性交汇”,使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两个转变”——由加快速度的机遇变为加快转型的机遇,由扩张规模的机遇变为提高质量的机遇。 准确把握新科技革命“机会窗口期”。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重新塑造在实体经济领域的竞争力,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国家战略,以推动新科技革命。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机器人”、德国的“工业4.0”,还是欧盟的“2020增长战略”、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都是为了顺应两个趋势:一是顺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趋势,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二是顺应“互联网+”的趋势,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统筹发展,发挥互联网拓市场促发展的平台和渠道作用,推动制造方式和营销方式变革。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正孕育着时不我待的历史性机遇。 准确把握地勘行业深度调整期。国内地质勘查工作仍将继续深度结构性调整,矿业经济和传统地质勘查工作仍可能保持长期的低迷状态。但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和持续加大的核电需求促使铀矿等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以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等为主的生态环境改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我在去年全局地矿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未来的地质工作将向两个方面延伸,即找矿突破和生态文明建设。前者就是干本行,为国家提供能源资源保障;后者就是干拓展,加快发展我们的“大地质”。总体来说,地质工作比矿业开发的形势好,铀矿勘查比非铀勘查的形势好,核工业比地矿业的形势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地矿立局不动摇,顺势而为调结构、促发展,做强“大地质”。 准确把握我们自身发展的“定位”。“十二五”期间,我们实现了两个翻番,三个重大突破,两个翻番,即经济指标与职工收入实现了翻番,其中经营收入、增加值、利润、节约与收益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5.9%、18.18%、20.88%和23.9%;三个重大突破,即发展战略有重大突破、找矿成果有重大突破、平台建设有重大突破,全局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仍保持了自身的“三大优势”,即行业优势——“核”;专业优势——“铀”;产业优势——四大产业,尤其是产品业和“大地质”业有比较优势。2015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我们重点在推进发展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上下功夫,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三大特点”。 具体表现为:发展速度逐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动力逐步向新业态、新兴产业、新经营模式、新技术带动转化。我们的工作,既有 亮点、有看点,更有自身特点,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难点和痛点,正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问题。总体来说,我局在全省、全行业的分量不足。具体而言,我们有进步,但我们的差距被拉大,如全局主要指标增速普遍放缓且个别指标降速较大,横向比,我们的增速与国家经济增速基本持平,但落后于我省的经济增速;而纵向比,规模性指标和效益性指标增速同比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我们有长处,但我们的短板更明显,如重点骨干项目总体运行不太理想,地矿业中央基金等找矿项目处于停摆状态,地灾、测绘地质延伸业等项目虽有一定效益但大多为上年续项;工程业有的项目进展缓慢或停滞,房地产项目遭遇瓶颈;园区建设相对滞后。我们有前景,但我们的处境不乐观,如四大产业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互联网+”等新业态仍停留在摸索阶段,脱落酸、铝浆等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尚未形成,尤其是地矿主业发展动力后劲有所不足。 总之,我们正处在“历史关口”、正面临“机遇窗口”,发展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驻足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重大时间刻度上,我们应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问题意识谋划未来,坚定信心、保持清醒、改革创新,为“实施地矿立局、建设幸福单位”而努力工作。
观大势——黄江明在全局领导干部会议上讲话摘要 全局领导干部会议系列报道之一
【概要描述】全局领导干部会议系列报道之一:
观大势——黄江明在全局领导干部会议上讲话摘要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观大势,与我们而言就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来而不可失的“时”;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成为蹈而不可失 的“机”。新常态之“时”、机遇期之“机”,构成了我们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及抓好“两稳、两放、两抓”发展思路的两大现实基点。
第一,认清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关口”。
当下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关口。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只有3400多亿人民币,人均GDP只有155美元。在这样的生产力起点上开始改革开放,到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63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达到7594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人均GDP在4056至12476美元的,属于“中等收入”的国家。二战以后,有100多个国家先后进入了这个阶段,但只有15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迈入了高收入国家,大部分国家都跌入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陷阱内呈现的是经济长期徘徊、社会分化动荡、政府失能失效、民众怨声载道。从历史的演进看,我国也站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边缘。所以中央的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穿越这个“历史关口”,继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站在这个历史节点来看我们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将会更重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我们只聚焦翻番的话题:一是总量翻番。2010年,中国GDP总量不到41万亿人民币,翻一番就是80多万亿人民币。按照2010年的汇率换算成美元,也就是17.6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的GDP总量是17.4万亿多美元,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经济在2020年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中国经济的总量,将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二是收入翻番。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是34000多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翻一番,就是68000多元人民币,折算成美元就是12600多美元。也就是说,正好用十年时间,到2020年,我们将实现从“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历史跨越。
当下是大国博弈的历史关口。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此命题称为“修昔底德陷阱”。中国经济总量已世界排名第二。专家估算,再过20多年,也就是到2040年 前后,我们的经济总量将会成为世界第一。这意味着经过二百年的轮回中国又回到世界舞台的老大地位,这对于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拾具有深远而重大的 意义。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历史关口”。前苏联的兴衰就是一面镜子。反观自照,稍有不慎,中国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生根 本性改变。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美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当下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关口。2012年的12月7日,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之后的第一站就到了深圳。在广东他向全世界宣告:“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重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 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2016年的第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今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
面对“社会发展”、“大国博弈”、“改革开放”三大历史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高屋建瓴,进一步明确回答了“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的 两大命题,系统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省委也在“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的基础上,适时 出提出了“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 平”的“四三布局”发展新路子。我想,我们都试着问一下自已,与新常态而言,过去的旧常态是什么?新旧之间差距何在?厘清了这个脉络,新常态要干什么我们 可能就不会太盲目。
总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我理解这“历史关口”即为当下我们要认清的“时间节点”。
第二,把握我们未来所面临的“机遇窗口”。
准确把握宏观战略机遇期。“我 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 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这是党中央把握时代脉搏、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从以上判断我们可以得 出,与之前的战略机遇期相比,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具有内在承继关系和逻辑上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在内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不是过去战略 机遇期的简单延续。目前,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国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这种内外联动的“历史性交汇”,使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两个转变”——由加快速度的机遇变为加快转型的机遇,由扩张规模的机遇变为提高质量的机遇。
准确把握新科技革命“机会窗口期”。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重新塑造在实体经济领域的竞争力,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国家战略,以推动新科技革命。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机器人”、德国的“工业4.0”,还是欧盟的“2020增长战略”、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都是为了顺应两个趋势:一是顺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趋势,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二是顺应“互联网+”的趋势,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统筹发展,发挥互联网拓市场促发展的平台和渠道作用,推动制造方式和营销方式变革。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正孕育着时不我待的历史性机遇。
准确把握地勘行业深度调整期。国内地质勘查工作仍将继续深度结构性调整,矿业经济和传统地质勘查工作仍可能保持长期的低迷状态。但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和持续加大的核电需求促使铀矿等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以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等为主的生态环境改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我在去年全局地矿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未来的地质工作将向两个方面延伸,即找矿突破和生态文明建设。前者就是干本行,为国家提供能源资源保障;后者就是干拓展,加快发展我们的“大地质”。总体来说,地质工作比矿业开发的形势好,铀矿勘查比非铀勘查的形势好,核工业比地矿业的形势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地矿立局不动摇,顺势而为调结构、促发展,做强“大地质”。
准确把握我们自身发展的“定位”。“十二五”期间,我们实现了两个翻番,三个重大突破,两个翻番,即经济指标与职工收入实现了翻番,其中经营收入、增加值、利润、节约与收益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5.9%、18.18%、20.88%和23.9%;三个重大突破,即发展战略有重大突破、找矿成果有重大突破、平台建设有重大突破,全局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仍保持了自身的“三大优势”,即行业优势——“核”;专业优势——“铀”;产业优势——四大产业,尤其是产品业和“大地质”业有比较优势。2015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我们重点在推进发展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上下功夫,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三大特点”。 具体表现为:发展速度逐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动力逐步向新业态、新兴产业、新经营模式、新技术带动转化。我们的工作,既有 亮点、有看点,更有自身特点,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难点和痛点,正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问题。总体来说,我局在全省、全行业的分量不足。具体而言,我们有进步,但我们的差距被拉大,如全局主要指标增速普遍放缓且个别指标降速较大,横向比,我们的增速与国家经济增速基本持平,但落后于我省的经济增速;而纵向比,规模性指标和效益性指标增速同比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我们有长处,但我们的短板更明显,如重点骨干项目总体运行不太理想,地矿业中央基金等找矿项目处于停摆状态,地灾、测绘地质延伸业等项目虽有一定效益但大多为上年续项;工程业有的项目进展缓慢或停滞,房地产项目遭遇瓶颈;园区建设相对滞后。我们有前景,但我们的处境不乐观,如四大产业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互联网+”等新业态仍停留在摸索阶段,脱落酸、铝浆等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尚未形成,尤其是地矿主业发展动力后劲有所不足。
总之,我们正处在“历史关口”、正面临“机遇窗口”,发展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驻足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重大时间刻度上,我们应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问题意识谋划未来,坚定信心、保持清醒、改革创新,为“实施地矿立局、建设幸福单位”而努力工作。
- 分类:新闻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1-22 21:04
- 访问量:
全局领导干部会议系列报道之一:
观大势——黄江明在全局领导干部会议上讲话摘要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观大势,与我们而言就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来而不可失的“时”;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成为蹈而不可失 的“机”。新常态之“时”、机遇期之“机”,构成了我们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及抓好“两稳、两放、两抓”发展思路的两大现实基点。
第一,认清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关口”。
当下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关口。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只有3400多亿人民币,人均GDP只有155美元。在这样的生产力起点上开始改革开放,到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63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达到7594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人均GDP在4056至12476美元的,属于“中等收入”的国家。二战以后,有100多个国家先后进入了这个阶段,但只有15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迈入了高收入国家,大部分国家都跌入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陷阱内呈现的是经济长期徘徊、社会分化动荡、政府失能失效、民众怨声载道。从历史的演进看,我国也站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边缘。所以中央的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穿越这个“历史关口”,继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站在这个历史节点来看我们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将会更重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我们只聚焦翻番的话题:一是总量翻番。2010年,中国GDP总量不到41万亿人民币,翻一番就是80多万亿人民币。按照2010年的汇率换算成美元,也就是17.6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的GDP总量是17.4万亿多美元,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经济在2020年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中国经济的总量,将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二是收入翻番。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是34000多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翻一番,就是68000多元人民币,折算成美元就是12600多美元。也就是说,正好用十年时间,到2020年,我们将实现从“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历史跨越。
当下是大国博弈的历史关口。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此命题称为“修昔底德陷阱”。中国经济总量已世界排名第二。专家估算,再过20多年,也就是到2040年 前后,我们的经济总量将会成为世界第一。这意味着经过二百年的轮回中国又回到世界舞台的老大地位,这对于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拾具有深远而重大的 意义。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历史关口”。前苏联的兴衰就是一面镜子。反观自照,稍有不慎,中国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生根 本性改变。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美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当下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关口。2012年的12月7日,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之后的第一站就到了深圳。在广东他向全世界宣告:“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重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 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2016年的第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今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
面对“社会发展”、“大国博弈”、“改革开放”三大历史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高屋建瓴,进一步明确回答了“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的 两大命题,系统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省委也在“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的基础上,适时 出提出了“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 平”的“四三布局”发展新路子。我想,我们都试着问一下自已,与新常态而言,过去的旧常态是什么?新旧之间差距何在?厘清了这个脉络,新常态要干什么我们 可能就不会太盲目。
总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我理解这“历史关口”即为当下我们要认清的“时间节点”。
第二,把握我们未来所面临的“机遇窗口”。
准确把握宏观战略机遇期。“我 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 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这是党中央把握时代脉搏、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从以上判断我们可以得 出,与之前的战略机遇期相比,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具有内在承继关系和逻辑上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在内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不是过去战略 机遇期的简单延续。目前,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国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这种内外联动的“历史性交汇”,使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两个转变”——由加快速度的机遇变为加快转型的机遇,由扩张规模的机遇变为提高质量的机遇。
准确把握新科技革命“机会窗口期”。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重新塑造在实体经济领域的竞争力,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国家战略,以推动新科技革命。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机器人”、德国的“工业4.0”,还是欧盟的“2020增长战略”、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都是为了顺应两个趋势:一是顺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趋势,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二是顺应“互联网+”的趋势,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统筹发展,发挥互联网拓市场促发展的平台和渠道作用,推动制造方式和营销方式变革。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正孕育着时不我待的历史性机遇。
准确把握地勘行业深度调整期。国内地质勘查工作仍将继续深度结构性调整,矿业经济和传统地质勘查工作仍可能保持长期的低迷状态。但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和持续加大的核电需求促使铀矿等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以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等为主的生态环境改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我在去年全局地矿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未来的地质工作将向两个方面延伸,即找矿突破和生态文明建设。前者就是干本行,为国家提供能源资源保障;后者就是干拓展,加快发展我们的“大地质”。总体来说,地质工作比矿业开发的形势好,铀矿勘查比非铀勘查的形势好,核工业比地矿业的形势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地矿立局不动摇,顺势而为调结构、促发展,做强“大地质”。
准确把握我们自身发展的“定位”。“十二五”期间,我们实现了两个翻番,三个重大突破,两个翻番,即经济指标与职工收入实现了翻番,其中经营收入、增加值、利润、节约与收益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5.9%、18.18%、20.88%和23.9%;三个重大突破,即发展战略有重大突破、找矿成果有重大突破、平台建设有重大突破,全局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仍保持了自身的“三大优势”,即行业优势——“核”;专业优势——“铀”;产业优势——四大产业,尤其是产品业和“大地质”业有比较优势。2015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我们重点在推进发展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上下功夫,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三大特点”。 具体表现为:发展速度逐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动力逐步向新业态、新兴产业、新经营模式、新技术带动转化。我们的工作,既有 亮点、有看点,更有自身特点,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难点和痛点,正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问题。总体来说,我局在全省、全行业的分量不足。具体而言,我们有进步,但我们的差距被拉大,如全局主要指标增速普遍放缓且个别指标降速较大,横向比,我们的增速与国家经济增速基本持平,但落后于我省的经济增速;而纵向比,规模性指标和效益性指标增速同比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我们有长处,但我们的短板更明显,如重点骨干项目总体运行不太理想,地矿业中央基金等找矿项目处于停摆状态,地灾、测绘地质延伸业等项目虽有一定效益但大多为上年续项;工程业有的项目进展缓慢或停滞,房地产项目遭遇瓶颈;园区建设相对滞后。我们有前景,但我们的处境不乐观,如四大产业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互联网+”等新业态仍停留在摸索阶段,脱落酸、铝浆等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尚未形成,尤其是地矿主业发展动力后劲有所不足。
总之,我们正处在“历史关口”、正面临“机遇窗口”,发展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驻足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重大时间刻度上,我们应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问题意识谋划未来,坚定信心、保持清醒、改革创新,为“实施地矿立局、建设幸福单位”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