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院!
/
/
赞比亚找矿有感

资讯详情

赞比亚找矿有感

  • 分类:新闻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2-16 22:1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赴赞比亚的野外工作小组一行十二人和查验组的董事长汤国平、总工程师张运涛结束野外工作于十月二十五日返回中国。至此院今年赴赞比亚找矿任务基本告一段落。         今年五月以来院先后有三批人员奔赴赞比亚,对院在赞取得的三个矿权开展野外找矿工作,同时对去年的成果进行进一步查证。项目组全体工作人员克服了在国内难以想象的困难:气候差异、饮食习惯、缺水没电、高温酷暑、蚊虫叮咬,甚至几个月没有任何通信设施的情况下,在赞风餐露宿,横跨赞比亚的东部省和西北省,对三个矿区(19279、19452和15973)开展了野外地质及物化探工作。十月中旬院董事长汤国平、总工程师张运涛在西非埃博拉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又远赴赞比亚对项目组人员进行慰问并对已完工作查证、指导。        赞比亚之行令我们即兴奋又忐忑:第二次走出国门,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去到一个接近地球赤道、与中国有一万多公里航距的国度,虽然一些人已是第二次赴赞,对这片土地不算陌生,但是每次到来的感觉都完全不一样,每次来的任务与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未来充满着太多的未知数。我在心中默默提醒自己:我们克服各种的困难,为的就是心中的那片蓝图、肩上的那份责任——走出去,找好矿,找大矿!         时差与温差         从南昌出发,途经广州(部分人经上海)到埃塞俄比亚再到赞比亚卢萨卡机场,从上飞机开始,我们看到的就是外面一路的黑夜,经过将近30个小时的长途飞行,终于到达目的地。如此长途的飞行与转机,大家都感到特别疲惫。到达卢萨卡已是第二天下午三点钟(当地时间),一下飞机,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气候与我们国家完全不同的赤道国家。         第一个不好适应的还是那有点混乱的时差,虽然六个小时的时差应该是比较好调整的,只是每次初来乍到的几天,总是会在凌晨的三四点醒来,然后又久久难以入眠。         在赞比亚没有一年四季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这里的雨季是没有办法开展工作的,我们只有抓紧旱季这六个月的时间完成我们的任务,此时的最大特点气候昼夜温差大,如果没有中午的炎热,微凉的早上与晚上还会让人有点比较舒服的感觉。         在埃博拉猖獗的非洲大陆,我们也曾提心吊胆过,害怕这肆虐的病毒会蔓延到赞比亚,我们时时关注这方面信息,更加注意自身的安全,为的就是平安;在条件艰苦的野外,我们搭起了帐篷,撑起了一个小家庭,热带高原气候,紫外线强烈,蚊、虫多,且昼夜温差大。中午帐篷里易中暑,夜间则寒气袭人,要穿上厚厚的衣服。         记忆犹新的是19279矿区临近结束的两天,天公似乎不作美,舍不得我们离开这个地方,在夜晚的时候下起了雨,让我们有种雨季来临的错觉,下雨的晚上是比较痛苦的,在帐篷里面可以听见雨声,仿佛落在自己身上,放不下的还是那些样品,我们在大半夜的时候起来找东西遮挡样品,于是那两个晚上几乎折腾得大家都没有休息,还好外面有着火堆,可以取暖,还是会觉得冷,庆幸的是我们准备离开前的那个晚上没有下雨,否则我们这么一个大家庭整体搬动对我们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苦与乐         矿区远离城镇100多公里,当地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活相当贫困,物资极度匮乏,项目组根本找不到可以租住的民居,只能住帐篷。而且矿区里没有电,当然也没有电视,更没有通信信号、网络,我们打趣说我们穿越回了我国五六十年代的乡村;这里的蔬菜品种相当单一,几乎没有东西在卖。在进驻到矿区之前要先采购部分食材,出去一次不容易,我们每天都要计划着自己的生活物资,否则有可能会饿肚子的。          但项目组十几个人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享受着大家庭特有的友爱、互助、亲和、协作。爬了一天的山路,到了晚上太阳快要落下山了,同事们有的开始搭帐篷,有的给气垫床打气,有的准备做饭的材料;我们就享受这种寂寞,并乐在其中。         在19452矿区工作的时候,水资源比较缺乏,附近的村子有个压水井,不知是由于水位较低或者是其他原因,每次打水的时候都要先压十来分钟,于是我们轮流去打水,并打趣说就当锻炼身体了,野外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每个人在这种氛围还是其乐融融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得就是我们吧,异国他乡中秋更增加了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望着天空并不明朗的月亮,我们调侃说,月是故乡明,没错,月亮还真是故乡的圆 ……大家围成一桌,聊着,说着,至少能冲淡点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野外与室内         野外的工作还是比较辛苦的,偌大的太阳直直的照下来,很难寻找到大点的树荫,就是这一点可怜的树荫就是午餐的据点,在化探取样时为了找一个大点树荫,大家会不停的多取些样,直到能找到那里有树荫为止,非洲野外的热度,让我们体会到“片刻不等闲”的深意。         19279与19452矿区工作程度相当低,在非洲的矿区工作就不比在国内有前人工作过的小比例尺(1/5万、1/20万)地质图作为参考,赞比亚矿区基础地质资料缺乏,增加了野外开展工作的难度。当我们踏上这茫茫的非洲大地的时候,热切的期望就是能发现较好的露头,这里的地势平坦,根本就没有山,所以也很难找到露头,我们只能靠仅有的1/100万地质图一边取样一边寻找找矿线索,项目组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40平方公里化探取样工作,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依据。         进驻到15973矿区工作的时候已经九月底十月初,天气已经临近最高温的时候,白天野外的温度能达到五十度,为了避免中暑,我们早上的五点就出发开始野外工作,在天气较热的中午一点左右回到驻地,为的就是错过那最热的时间;最难挨的还是那没电的日子,尤其是夜晚,真是酷热难耐,以致于大家经常是一夜都无法入睡。         高温的天气进行地质填图是比较辛苦的,正值高温酷暑的十月院领导(汤国平、张运涛)不畏路途的艰苦,刚下飞机,连时差都来不及倒就进驻到矿区与大家同吃同住投入到找矿工作中。        野外地质工作(汤国平、张运涛、戴金旺)         磁法测量的人员(王成楠与余书俊)为按时完成任务,每天需要徒步近十六公里的路程来进行测量,在仪器测试的第一天由于高温,仪器热得也受不了,表面已经晒的发鼓了无法正常工作,后来找了帆布把仪器遮起来,问题才得以解决。白天辛苦了一天,晚上回到驻地还要及时对当天的数据进行整理。         背包式钻机工作人员(陈熠、余书俊与向兴达)负责钻孔的施工,由于动力的不足,有的时候不得不两三个人一起往下压钻机,增加其钻进的动力,直到我们手被震得发麻没有力气了,才休息一会,由于进尺较慢,最深的孔钻进为1.2m,虽然比较累,但是看见能取到完整的岩芯,见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大家还是比较开心的。     项目组人员合影留念         虽然比较辛苦,但是项目组人员都相当乐观,毫无怨言,野外工作在炎热的下午结束,在芒果树下我们享用着迟来的午饭(用饭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谈论着一天的收获,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资。         与去年的工作相比,今年工作也更加辛苦,同时也取得了的更多更好的成果,为下一步找到好矿、大矿打下坚实基础。工作结束之余项目组一行人员与雇佣的当地人员一起合影留念,大家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虽然工作异常艰苦,但大家的工作热情高涨,为了省地环院能在这片热土上有所收获,既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赞比亚找矿有感

【概要描述】赴赞比亚的野外工作小组一行十二人和查验组的董事长汤国平、总工程师张运涛结束野外工作于十月二十五日返回中国。至此院今年赴赞比亚找矿任务基本告一段落。
        今年五月以来院先后有三批人员奔赴赞比亚,对院在赞取得的三个矿权开展野外找矿工作,同时对去年的成果进行进一步查证。项目组全体工作人员克服了在国内难以想象的困难:气候差异、饮食习惯、缺水没电、高温酷暑、蚊虫叮咬,甚至几个月没有任何通信设施的情况下,在赞风餐露宿,横跨赞比亚的东部省和西北省,对三个矿区(19279、19452和15973)开展了野外地质及物化探工作。十月中旬院董事长汤国平、总工程师张运涛在西非埃博拉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又远赴赞比亚对项目组人员进行慰问并对已完工作查证、指导。
       赞比亚之行令我们即兴奋又忐忑:第二次走出国门,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去到一个接近地球赤道、与中国有一万多公里航距的国度,虽然一些人已是第二次赴赞,对这片土地不算陌生,但是每次到来的感觉都完全不一样,每次来的任务与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未来充满着太多的未知数。我在心中默默提醒自己:我们克服各种的困难,为的就是心中的那片蓝图、肩上的那份责任——走出去,找好矿,找大矿!
        时差与温差
        从南昌出发,途经广州(部分人经上海)到埃塞俄比亚再到赞比亚卢萨卡机场,从上飞机开始,我们看到的就是外面一路的黑夜,经过将近30个小时的长途飞行,终于到达目的地。如此长途的飞行与转机,大家都感到特别疲惫。到达卢萨卡已是第二天下午三点钟(当地时间),一下飞机,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气候与我们国家完全不同的赤道国家。
        第一个不好适应的还是那有点混乱的时差,虽然六个小时的时差应该是比较好调整的,只是每次初来乍到的几天,总是会在凌晨的三四点醒来,然后又久久难以入眠。
        在赞比亚没有一年四季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这里的雨季是没有办法开展工作的,我们只有抓紧旱季这六个月的时间完成我们的任务,此时的最大特点气候昼夜温差大,如果没有中午的炎热,微凉的早上与晚上还会让人有点比较舒服的感觉。
        在埃博拉猖獗的非洲大陆,我们也曾提心吊胆过,害怕这肆虐的病毒会蔓延到赞比亚,我们时时关注这方面信息,更加注意自身的安全,为的就是平安;在条件艰苦的野外,我们搭起了帐篷,撑起了一个小家庭,热带高原气候,紫外线强烈,蚊、虫多,且昼夜温差大。中午帐篷里易中暑,夜间则寒气袭人,要穿上厚厚的衣服。
        记忆犹新的是19279矿区临近结束的两天,天公似乎不作美,舍不得我们离开这个地方,在夜晚的时候下起了雨,让我们有种雨季来临的错觉,下雨的晚上是比较痛苦的,在帐篷里面可以听见雨声,仿佛落在自己身上,放不下的还是那些样品,我们在大半夜的时候起来找东西遮挡样品,于是那两个晚上几乎折腾得大家都没有休息,还好外面有着火堆,可以取暖,还是会觉得冷,庆幸的是我们准备离开前的那个晚上没有下雨,否则我们这么一个大家庭整体搬动对我们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苦与乐
        矿区远离城镇100多公里,当地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活相当贫困,物资极度匮乏,项目组根本找不到可以租住的民居,只能住帐篷。而且矿区里没有电,当然也没有电视,更没有通信信号、网络,我们打趣说我们穿越回了我国五六十年代的乡村;这里的蔬菜品种相当单一,几乎没有东西在卖。在进驻到矿区之前要先采购部分食材,出去一次不容易,我们每天都要计划着自己的生活物资,否则有可能会饿肚子的。
         但项目组十几个人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享受着大家庭特有的友爱、互助、亲和、协作。爬了一天的山路,到了晚上太阳快要落下山了,同事们有的开始搭帐篷,有的给气垫床打气,有的准备做饭的材料;我们就享受这种寂寞,并乐在其中。
        在19452矿区工作的时候,水资源比较缺乏,附近的村子有个压水井,不知是由于水位较低或者是其他原因,每次打水的时候都要先压十来分钟,于是我们轮流去打水,并打趣说就当锻炼身体了,野外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每个人在这种氛围还是其乐融融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得就是我们吧,异国他乡中秋更增加了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望着天空并不明朗的月亮,我们调侃说,月是故乡明,没错,月亮还真是故乡的圆 ……大家围成一桌,聊着,说着,至少能冲淡点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野外与室内
        野外的工作还是比较辛苦的,偌大的太阳直直的照下来,很难寻找到大点的树荫,就是这一点可怜的树荫就是午餐的据点,在化探取样时为了找一个大点树荫,大家会不停的多取些样,直到能找到那里有树荫为止,非洲野外的热度,让我们体会到“片刻不等闲”的深意。
        19279与19452矿区工作程度相当低,在非洲的矿区工作就不比在国内有前人工作过的小比例尺(1/5万、1/20万)地质图作为参考,赞比亚矿区基础地质资料缺乏,增加了野外开展工作的难度。当我们踏上这茫茫的非洲大地的时候,热切的期望就是能发现较好的露头,这里的地势平坦,根本就没有山,所以也很难找到露头,我们只能靠仅有的1/100万地质图一边取样一边寻找找矿线索,项目组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40平方公里化探取样工作,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依据。
        进驻到15973矿区工作的时候已经九月底十月初,天气已经临近最高温的时候,白天野外的温度能达到五十度,为了避免中暑,我们早上的五点就出发开始野外工作,在天气较热的中午一点左右回到驻地,为的就是错过那最热的时间;最难挨的还是那没电的日子,尤其是夜晚,真是酷热难耐,以致于大家经常是一夜都无法入睡。
        高温的天气进行地质填图是比较辛苦的,正值高温酷暑的十月院领导(汤国平、张运涛)不畏路途的艰苦,刚下飞机,连时差都来不及倒就进驻到矿区与大家同吃同住投入到找矿工作中。
 

   
 野外地质工作(汤国平、张运涛、戴金旺)


        磁法测量的人员(王成楠与余书俊)为按时完成任务,每天需要徒步近十六公里的路程来进行测量,在仪器测试的第一天由于高温,仪器热得也受不了,表面已经晒的发鼓了无法正常工作,后来找了帆布把仪器遮起来,问题才得以解决。白天辛苦了一天,晚上回到驻地还要及时对当天的数据进行整理。
        背包式钻机工作人员(陈熠、余书俊与向兴达)负责钻孔的施工,由于动力的不足,有的时候不得不两三个人一起往下压钻机,增加其钻进的动力,直到我们手被震得发麻没有力气了,才休息一会,由于进尺较慢,最深的孔钻进为1.2m,虽然比较累,但是看见能取到完整的岩芯,见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大家还是比较开心的。

 

 
项目组人员合影留念


        虽然比较辛苦,但是项目组人员都相当乐观,毫无怨言,野外工作在炎热的下午结束,在芒果树下我们享用着迟来的午饭(用饭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谈论着一天的收获,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资。
        与去年的工作相比,今年工作也更加辛苦,同时也取得了的更多更好的成果,为下一步找到好矿、大矿打下坚实基础。工作结束之余项目组一行人员与雇佣的当地人员一起合影留念,大家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虽然工作异常艰苦,但大家的工作热情高涨,为了省地环院能在这片热土上有所收获,既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 分类:新闻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2-16 22:12
  • 访问量:
详情

赴赞比亚的野外工作小组一行十二人和查验组的董事长汤国平、总工程师张运涛结束野外工作于十月二十五日返回中国。至此院今年赴赞比亚找矿任务基本告一段落。
        今年五月以来院先后有三批人员奔赴赞比亚,对院在赞取得的三个矿权开展野外找矿工作,同时对去年的成果进行进一步查证。项目组全体工作人员克服了在国内难以想象的困难:气候差异、饮食习惯、缺水没电、高温酷暑、蚊虫叮咬,甚至几个月没有任何通信设施的情况下,在赞风餐露宿,横跨赞比亚的东部省和西北省,对三个矿区(19279、19452和15973)开展了野外地质及物化探工作。十月中旬院董事长汤国平、总工程师张运涛在西非埃博拉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又远赴赞比亚对项目组人员进行慰问并对已完工作查证、指导。
       赞比亚之行令我们即兴奋又忐忑:第二次走出国门,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去到一个接近地球赤道、与中国有一万多公里航距的国度,虽然一些人已是第二次赴赞,对这片土地不算陌生,但是每次到来的感觉都完全不一样,每次来的任务与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未来充满着太多的未知数。我在心中默默提醒自己:我们克服各种的困难,为的就是心中的那片蓝图、肩上的那份责任——走出去,找好矿,找大矿!
        时差与温差
        从南昌出发,途经广州(部分人经上海)到埃塞俄比亚再到赞比亚卢萨卡机场,从上飞机开始,我们看到的就是外面一路的黑夜,经过将近30个小时的长途飞行,终于到达目的地。如此长途的飞行与转机,大家都感到特别疲惫。到达卢萨卡已是第二天下午三点钟(当地时间),一下飞机,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气候与我们国家完全不同的赤道国家。
        第一个不好适应的还是那有点混乱的时差,虽然六个小时的时差应该是比较好调整的,只是每次初来乍到的几天,总是会在凌晨的三四点醒来,然后又久久难以入眠。
        在赞比亚没有一年四季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这里的雨季是没有办法开展工作的,我们只有抓紧旱季这六个月的时间完成我们的任务,此时的最大特点气候昼夜温差大,如果没有中午的炎热,微凉的早上与晚上还会让人有点比较舒服的感觉。
        在埃博拉猖獗的非洲大陆,我们也曾提心吊胆过,害怕这肆虐的病毒会蔓延到赞比亚,我们时时关注这方面信息,更加注意自身的安全,为的就是平安;在条件艰苦的野外,我们搭起了帐篷,撑起了一个小家庭,热带高原气候,紫外线强烈,蚊、虫多,且昼夜温差大。中午帐篷里易中暑,夜间则寒气袭人,要穿上厚厚的衣服。
        记忆犹新的是19279矿区临近结束的两天,天公似乎不作美,舍不得我们离开这个地方,在夜晚的时候下起了雨,让我们有种雨季来临的错觉,下雨的晚上是比较痛苦的,在帐篷里面可以听见雨声,仿佛落在自己身上,放不下的还是那些样品,我们在大半夜的时候起来找东西遮挡样品,于是那两个晚上几乎折腾得大家都没有休息,还好外面有着火堆,可以取暖,还是会觉得冷,庆幸的是我们准备离开前的那个晚上没有下雨,否则我们这么一个大家庭整体搬动对我们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苦与乐
        矿区远离城镇100多公里,当地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活相当贫困,物资极度匮乏,项目组根本找不到可以租住的民居,只能住帐篷。而且矿区里没有电,当然也没有电视,更没有通信信号、网络,我们打趣说我们穿越回了我国五六十年代的乡村;这里的蔬菜品种相当单一,几乎没有东西在卖。在进驻到矿区之前要先采购部分食材,出去一次不容易,我们每天都要计划着自己的生活物资,否则有可能会饿肚子的。
         但项目组十几个人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享受着大家庭特有的友爱、互助、亲和、协作。爬了一天的山路,到了晚上太阳快要落下山了,同事们有的开始搭帐篷,有的给气垫床打气,有的准备做饭的材料;我们就享受这种寂寞,并乐在其中。
        在19452矿区工作的时候,水资源比较缺乏,附近的村子有个压水井,不知是由于水位较低或者是其他原因,每次打水的时候都要先压十来分钟,于是我们轮流去打水,并打趣说就当锻炼身体了,野外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每个人在这种氛围还是其乐融融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得就是我们吧,异国他乡中秋更增加了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望着天空并不明朗的月亮,我们调侃说,月是故乡明,没错,月亮还真是故乡的圆 ……大家围成一桌,聊着,说着,至少能冲淡点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野外与室内
        野外的工作还是比较辛苦的,偌大的太阳直直的照下来,很难寻找到大点的树荫,就是这一点可怜的树荫就是午餐的据点,在化探取样时为了找一个大点树荫,大家会不停的多取些样,直到能找到那里有树荫为止,非洲野外的热度,让我们体会到“片刻不等闲”的深意。
        19279与19452矿区工作程度相当低,在非洲的矿区工作就不比在国内有前人工作过的小比例尺(1/5万、1/20万)地质图作为参考,赞比亚矿区基础地质资料缺乏,增加了野外开展工作的难度。当我们踏上这茫茫的非洲大地的时候,热切的期望就是能发现较好的露头,这里的地势平坦,根本就没有山,所以也很难找到露头,我们只能靠仅有的1/100万地质图一边取样一边寻找找矿线索,项目组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40平方公里化探取样工作,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依据。
        进驻到15973矿区工作的时候已经九月底十月初,天气已经临近最高温的时候,白天野外的温度能达到五十度,为了避免中暑,我们早上的五点就出发开始野外工作,在天气较热的中午一点左右回到驻地,为的就是错过那最热的时间;最难挨的还是那没电的日子,尤其是夜晚,真是酷热难耐,以致于大家经常是一夜都无法入睡。
        高温的天气进行地质填图是比较辛苦的,正值高温酷暑的十月院领导(汤国平、张运涛)不畏路途的艰苦,刚下飞机,连时差都来不及倒就进驻到矿区与大家同吃同住投入到找矿工作中。
 

   
 野外地质工作(汤国平、张运涛、戴金旺)


        磁法测量的人员(王成楠与余书俊)为按时完成任务,每天需要徒步近十六公里的路程来进行测量,在仪器测试的第一天由于高温,仪器热得也受不了,表面已经晒的发鼓了无法正常工作,后来找了帆布把仪器遮起来,问题才得以解决。白天辛苦了一天,晚上回到驻地还要及时对当天的数据进行整理。
        背包式钻机工作人员(陈熠、余书俊与向兴达)负责钻孔的施工,由于动力的不足,有的时候不得不两三个人一起往下压钻机,增加其钻进的动力,直到我们手被震得发麻没有力气了,才休息一会,由于进尺较慢,最深的孔钻进为1.2m,虽然比较累,但是看见能取到完整的岩芯,见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大家还是比较开心的。

 

 
项目组人员合影留念


        虽然比较辛苦,但是项目组人员都相当乐观,毫无怨言,野外工作在炎热的下午结束,在芒果树下我们享用着迟来的午饭(用饭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谈论着一天的收获,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资。
        与去年的工作相比,今年工作也更加辛苦,同时也取得了的更多更好的成果,为下一步找到好矿、大矿打下坚实基础。工作结束之余项目组一行人员与雇佣的当地人员一起合影留念,大家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虽然工作异常艰苦,但大家的工作热情高涨,为了省地环院能在这片热土上有所收获,既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相关资讯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搜索新闻

搜索

资讯列表

联系我们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北京西路152号核工宾馆七楼
办公室电话:
0791-88197165  
传真:0791-88193645
邮箱:
zgdzyhjzx@163.com

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公众号